中国画发展至今,似乎处于柳暗花明之转折点。有人因为近百年来西画的引入及学院派画家创作的困境,而对传统中国画的未来命运产生过困惑;也有人对影像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发展冲击到绘画艺术创作领域,而怀疑中国水墨画的未来出路!孰去孰留?如何发展?这些都成为中国画家们长期自问并探索而无法圆满解答的纠结之处。无疑,中国画的发展处于一个瓶颈期,坚守与突破对下一步的生存至关重要。在当下的中国画坛,传统一路的画家坚守阵地,尝以一己之力开宗立派,试图改变中国画之命运。现代一路,又急切以西画之图式与色彩进行革新中国画面貌。因此,中国画坛近代以来之风云变幻给世人有惊奇,有感叹。时至今日,画家们渐渐趋于冷静,既不以艺术创新为空头口号,也不以传统笔墨技巧为自诩之资。其中的一些画家在寂寞中长期进行着探索,他们深谙中国画之精神,创作勤奋加以个人艺术天赋,绘画风格能以独特面貌为画坛瞩目。周逢俊先生即是其中翘楚。
周逢俊先生出生在山水优美并有着丰厚人文历史的安徽,安徽地处神州大地之中心,山水景物,风俗人情容纳东西南北,养育了周逢俊的个性是沉静冷峻,粗中有细,内心坚毅而情感丰富。他的情感中既有细腻多情的一面,也有着豪爽大气的一面。他后来游历各地,经风沐雨,饱尝世事艰辛与人情冷暖。犹如一个经修炼而得道的高僧,品格至高,心性至远。这些对他后期的绘画创作影响极大,也是他绘画最终风格的根源所在。经过这些积淀之后,周逢俊选择定居京城,完全醉心于痴迷的绘画艺术。周逢俊曾于戊子自题小照七律云:“半世清狂半世辛,一身气骨野无驯。词风委婉天资合,画韵雄奇禀性真。识浅从来持己见,道深偏向任孤循。窘然蠖屈犹伸意,自勖人生琢可臻。”从诗中可见其心性独立及鲜明风骨,这些直接影响到他后来的绘画创作,是他绘画风格的成因,风骨清高即是他作品格高气清的根源。我们可以以此为源头,去探寻周逢俊内心依然时刻眷恋的曾经生活多年如今已成梦里家山的精神源头。这样,我们才能认识清楚周逢俊及其他的绘画创作,包括他的作品中表现的林壑幽泉、贸然深秀、博大精深的风格面貌。
古人倡导“师造化”、“师心”之绘画创作原则,今人因教育方式及绘画创作倡导的艺术宗旨与社会意义不同而与古人有别。周逢俊在绘画创作的精神追求上与古人相近,而去今人稍远。所以,他的画面上更有古意,而非今人追求的时尚面貌。文怀沙先生对他的评价:“笔底灵动、具气韵,非时下俗士所能望其项背。异日,成就讵可限也。”周逢俊在创作上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原则,追求绘画创作上的厚重、大气、深邃。同时,他的绘画风格有着强烈的“辨识度”。看过一次,再次看时能够一眼看出这就是他的作品。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这是当代很多画家在绘画创作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道路上的瓶颈所在。今天,在美术学院及画院教育模式的培养下,从事绘画艺术的群体远远大于古时数量,其中不乏优秀的画家,但创作风格“辨识度”高的画家反而很少!能够在众多的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不只绘画作品要有深厚的技法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辨识度,让观赏者在众多的绘画作品中能够一眼辨别出这是谁的画,能够给观赏者很深的印象,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周逢俊先生的作品恰恰通过了这一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走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境界。他同时在山水画、花鸟画上创作出独立面貌,取得成就,赢得赞许,很不容易。
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重视意境的营造是每一个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追求的目标,周逢俊也是这样。因为具备娴熟的笔墨技巧,周逢俊对大幅作品画面有很好的掌控能力。著名美术理论家郑工评价周逢俊的作品:“他的画在温润之外,更见内在的张力,呈现出高品位有节制却又自由放松恣意旷达的气度。诗性的荒野,是周逢俊绘画的一种品性,也是一种审美态度。”周逢俊之所以能够达此境界,除了在绘画笔墨技法上进行不断的锤炼之外,还将提高自己文化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周逢俊曾自述:“画家不读书便很难提升到高品质的地步,历代书画大家都是大学问家。一个大艺术家,既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又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否则难成大器。”因为明白这个道理,周逢俊多年如一日,进行文化学养的积累。他坚守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自己绘画创作与诗词写作的原则。多年来,努力将自己的诗、画合二为一,相通相融。他自悟出诗词对他的绘画创作起到了由“内修”到“笔丰”的内涵转变,在绘画创作上,他坚持“性灵”说,他觉得对好的画家来说,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给人以生机勃郁之叹,充满着才情与灵性。因此,他每天坚持阅读的时间平均在三个小时。出差时,行囊里最重的就是书了。一部《文心雕龙》已随他在国内外“旅行”很多回了。周逢俊对诗词的爱好,早在他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诗陪他度过了最艰苦的历程,与他一起成长。情愁爱恨,让他的诗词质地铮铮然,掷地有声,诗词成为最能发泄他情感的载体。而正是这些情感的体验与表现,才使得周逢俊在山水画创作中能够在笔笔生花中满含情感于其中。看他的作品,绝没有丝毫匠人的俗气,这得益于他有着传统文赋修养的深厚根基。
宗炳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周逢俊的绘画打动人的是视觉上的笔墨精绝,但真正耐人寻味、引人遐思的却是其画面上洋溢着的情感所在。他画山水,不只是描绘小情调,不是简单的逸笔草草,而是对自己熟悉的山水景物进行深入细致的描绘。周逢俊自幼生活在山里,对大山不只是熟悉,而且因为长期的生活感受而使得大山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山养育了他的身躯,也赋予了他博大的胸怀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因此,看周逢俊的绘画,与历代大家的作品相比较,既能看出相似之处,也能发现不同之处。他的作品与当下画坛众多的山水画家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他将山川之磅礴气象描绘的淋漓尽致。能这样画,是一个画家宽广心胸的显露,这决定了作品的绘画格调与格局,也只有具备这种大胸怀的画家才能从始到终,成长为山水画大家的可能。周逢俊即是如此。因此,画家刘墨看过周逢俊的作品,评价说:“周逢俊作画,一点一线间无处不是盎然的机趣,汇聚着令人难以名状的墨之美、情之韵、意之象。这个世界是周逢俊心中独有的,而他的心境是温润而细腻的词人之心。”
周逢俊的画既有古人意趣,又含今人情怀。对山川瀑布的反复描绘,能够表达他对自然的向往与深爱。周逢俊生活在明山秀水间,大自然对他心灵的慰藉为他后来选择绘画尤其是选择以山水为主要描绘题材做了铺垫。蔚然深秀,林壑幽泉是周逢俊山水画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样的山水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山水,就像周逢俊的人生一样,周逢俊成长的道路坎坷不平,一路上磨难重重,然而正是这些经历使得他“百炼成钢化作绕指柔”,最终将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化作心底的体验,并以山水画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他的画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是因为画面上的一景一物灌注了周逢俊的人文情怀和刚毅的精神。周逢俊在绘画上达到心意与创作相通,这是他胜出的重要原因。周逢俊描绘的是养育他的山水,“余于银屏山耕牧达廿年之久,岁月深藏,囿一方不与域外通达,‘文明’迟迟不受。然举步云壑,纵横山林,放野不羁,翛然自得”。他成长于这里,多年来的生活历练,让他不但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对这里的人情世故很熟悉。这些都成就了他的作品画面能够给人深幽奥妙之感,而不是单调浅薄之表。正如他自己说:“我的画多半取自家乡的山水题材。若不描绘自己热爱、感受最深的生我养我的故乡的景色,实在是浪费。清气、野逸是我追求的风格。”(见《松韵堂访谈录》)
周逢俊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创作中追求生命的审美本源。他的阅历是一本厚厚的书,丰富而耐读,他的绘画也是如此,大气磅礴而意境深远。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情怀展现,也是一个画家成就大家的必经之路。阅历的广泛加上周逢俊熟读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熟悉近现代乃至当代绘画的创作思潮和风格流派,熟悉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之精髓并能得心应手运用于绘画创作,都是他绘画耐人观赏与研读的成因。周逢俊自述:“我确实喜欢古风的情调,如婉约、典雅、清丽、疏寒、凄美(悲剧美)……这与我的人生经历有关。……我发表的数百首诗词大都是此情调。当然,我的绘画也受影响。”(《松韵堂访谈录》)也是因为他这种厚积薄发,让他可以清晰的把握绘画创作的时代感与自己绘画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在赏读周逢俊绘画作品的时候,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他近期创作的一批花鸟画,从中不只是能够看出他在笔墨技法的深厚功底,感受其画面传达的幽玄妙境,而且还能领悟到他的画面上那种坚毅与冷峻之感。这是周逢俊的绘画中强烈而特有的一种气息,这种气息正是艺术家本人的生命精神与内在气质的强大形成的外在表现。而形成这种气质的原因即在于艺术家本人长期对生活的感受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领悟及精神追求。董欣宾先生曾评论周逢俊的作品:“取法诡谲,泠泠又如琴声骤动,音色十分丰富,音量又足,字正腔圆,在传统的唱念做打里不知取取舍舍了多少,寻寻觅觅过几何。造型似由石涛世界里来,笔姿又见梅清、金冬心辈,皴法以芝麻点为主流,层层叠叠地烘染,笔意自然、寒润,一股冷润之气大似渐江中来,瞿山中去。并且也使我想到吕潜、龚贤之间。画面寒森森的,每每见些青绿更是冷丽,即便是偶有几片红叶亦因之分外冷艳,印章效应亦如此。古大凡气寒者大多入冷逸荒率之格,但逢俊的画冷的艳丽悲慷,大有燕赵慷慨悲歌之情愫寄蕴。”周逢俊年少开始就生活在艰苦的乡村,这种生活给了他很深的心灵感受与对理幸福想生活的渴望。生活之艰苦与自然之妙趣都赋予了周逢俊人生的悲情与浪漫气质。周逢俊本人自述:“我确实喜欢古风的情调。比如婉约典雅,清丽,疏寒,凄美(悲剧美),我特别喜欢倪云林的疏寒冷逸的风格。这与我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失望无助的时候,总是寻找带有悲剧色彩的小说、诗歌来阅读,甚至喜欢秋风秋雨后的愁煞,林崖积雪的冷峻。我发表的近百首诗词中也都是这种情调。当然,我的绘画自然会受到影响。总之,绘画、诗词、文章与我的思想、审美观是一致的。”悲剧色彩的传达与表现历来都为艺术家所钟爱,也正是这种悲情色彩才成为历来各种艺术创作中最为打动欣赏者内心情感的所在。无论音乐、舞蹈、戏剧还是绘画皆是如此。正是这种悲情主义美学的积淀与升华,让周逢俊在现在的绘画创作中表现了了常人难以达到的审美高度与绘画之境。刘墨先生亦言:“我们会在周逢俊的作品中发现,心灵的意味透过墨色溢出,画面冷寂、隽永,似有淡淡幽思潜藏在画面之内,那里暗含着从宋元山水中得来的意韵。”刘墨先生点出了周逢俊绘画的精神实质与追求目标。
“外师造化,中继前贤,内得心(新)源。”既是周逢俊的绘画心得,也是他在绘画创作中一直坚持的原则。重临摹,种写生,重生活体验与感悟,也重文化学养与思考。因此,周逢俊的笔墨是纯粹的、深厚的,带有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哲理文化,而又是集大成的笔墨。从他的绘画上能够看出很多古代传统绘画形式语言的影子,又能感受到他的绘画受到了近代画家的影响。他有着诗人的气质,文人的风骨,画家的笔墨,世俗的历练。这些在他的绘画中都有所表现,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风格,随着他对笔墨的熟练把握,熟能生巧加之匠心独运,时日的增进让他能够运用笔墨将心中对生活的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完全体现在画面上,并且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广博,越来越耐人寻味。郑工:“故他的画,能穿越时空,追求一种永恒的价值。他的绘画价值既不在于写实,也不在于写意,而在于他的想象力,是想象力创造了他笔下的山山水水,缔造了他的山水精神。他的画面善于变化,依靠想象调整各种关系,形式组合能力特别强,意境十分突出。他在历史与自然中寻求神秘,并沉溺于自我营造的一种理想状态。”这就是周逢俊,他是这一个时代的这一类成功画家的典型案例。能够在学院教育如此普及的情况下,而且笔墨技巧与文化学习越来越受重视的时代,以个人的天赋与勤奋,披荆斩棘,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给自己,也给其他的画家做出了典范,让我们看到中国画的另一条成功之路,这是一条非学院非机遇,也非官本位的成功之路。周逢俊的成就给了很多画家带来了信心与勇气,仅这一点,就实为难得。
今天的美术界给艺术家的成就与发展乃至市场一个很不正常的评价标准,就是看地位(官位),看码头(单位),这种不良风气曾经愈演愈烈,将不正常现象演变为标准加以风行。实质上,这是对中国美术发展最大伤害的社会因素之一,误导了民众,伤害了艺术家,打击了真正艺术的良性成长。如果剥开这些外衣,抹去这些光环,再看中国水墨画坛,将不再是目前这个现状。而周逢俊绝对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座高山,这座山巍峨耸立,风景迷人。犹如他的绘画,让人能够感受其中幽玄妙境与清雅气韵。很多艺术家到了一定年龄或者一个创作阶段后就不再进步,难以跨越一个个门槛走向新的境界。这是因为技法的“功夫”用完之后,一个人的修养也殆尽了。周逢俊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每日坚持读书吟诗,多年不辍。周逢俊的绘画近些年越发丰富,无论是在构图与笔墨等技法上,在内涵上尤其如此,气象博大,奥妙深远,这就是他注重文化修养的结果。能够认清自己与自己以后绘画创作要走的路,知道如何才能走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周逢俊胜于常人之所在。
周逢俊的艺术创作还在不断深入与变革之中,因为绘画技法基础扎实与学养深厚,随着时间的推进,周逢俊将不断对自己的绘画创作有着更为清晰与自信的认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渐渐圆融无碍,必将成就大家,“方可兴经纬之脉络,奏宫商之妙弦也。”(周逢俊自语)
我们相信,因为有周逢俊,中国水墨画将再创一个高峰。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